传统中国画又被称为国画、丹青、古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传统造型艺术,传统中国画经由内容创作和艺术表现,表达了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创作者对当时社会、自然、宗教、道德等的深刻认识。传统中国画教育致力于探索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价值逐渐淡化,为推动中国画在当代社会的持续性发展,我们应主动挖掘传统中国画中的时代价值,有效发挥传统中国画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教育意义。
(资料图片)
一、探索传统中国画教育中的笔墨语言
同西方绘画不同,传统中国画的绘画工具以笔墨为主,笔主要是指毛笔,墨主要是指油烟墨和松烟墨,笔与墨共同作用,构成了传统中国画的绘画语言。画家在绘画时,通过准确操纵毛笔、严格把控墨色的浓淡,加之下笔的方向、运笔的轻缓等不同操作,在宣纸上留下墨痕,以此来完成对中国画的刻画。笔墨语言蕴含极强的审美价值,现代社会的民众可以根据传统中国画里的笔墨语言,挖掘捕捉其中独特的气韵之美。
一方面,在画理方面展现中国画的气韵之美。画理指的是通过笔墨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事物形态以及画面的整体布局、构造等内容,在创作过程中,画家在画面的整体布局和细节构造上都非常讲究,主要是为了让画作尽显和谐之美。另一方面,在画面的虚实相生中展现中国画的气韵之美。传统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笔墨着色部分象征着“实”、画面留白之处象征着“虚”,在虚实交融中,能够产生一种朦胧之美,让人感知画中所展现的独特意境。
当代社会,我们在进行传统中国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笔、墨这种单纯绘画技法的培训,还要深度探索其精神和心理价值语言,要让中国画成为展示画家精神意念的重要载体,通过笔墨语言传递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诉求。就时代和民族发展进步而言,注重挖掘和探索传统中国画教育中的笔墨语言,能够让民众通过这种形象而直观的表现形式,感知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深入挖掘传统中国画的写实性和写意性
我国传统的中国画在创作上受到儒家和道家的深刻影响,主要讲求和谐共生、万物合一。现代社会,要想在传统中国画教育中体现出时代价值,就必须注重对传统中国画写实性和写意性的挖掘。
就写实性而言,写实性的创作手法主要体现在宋、明时期,这时候的中国画主要以山水绘画为主,画家注重对于自然主体个性的表现,在细节之处展现自然之物的独特美感,在创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三远法”,深度拓展了画面的整体表现空间,彰显了细节的真实性。写实性在中国画的现代教育中影响巨大,现代中国画教育注重对于画作造型以及画作语言形式的刻画,其中工笔画教育的影响最为深远。下一步,我们一定要更加注重对于传统中国画写实性的把握,让传统中国画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现代生活,不断顺应现代民众的审美需要。
就写意性而言,写意性主要是指以意境抒发思想感情,一直以来就是传统中国画所具备的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特征。传统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同样可以被称作我国的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在中国画现代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写意精神的把握,要在绘画中体现多元、和谐、包容的精神特质。传统中国画中蕴含着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等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正是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才让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今后,我们可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入一些具有民族民间特质的艺术形式,强化对写意精神的创新,从而促进传统中国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强调传统中国画教育中的入世性
提到传统中国画,不少人想到的可能是儒家的“游于意”或者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很多传统中国画的确反映了当时一些画家消极避世的心态,但实际上,传统中国画艺术具有借物抒情、以物明志的特点,体现了画家各种各样的人格心态和思想感情。苏轼在其绘画作品中表现了他的超脱豁达、物我两忘,赵孟頫在其绘画作品中表现了他的隐忍、谨慎、含蓄,还有许多文人画家通过绘画作品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希冀。可以说,在传统中国画中,仍然蕴含着画家积极的入世态度。
现代社会,针对传统中国画的教育,我们可以重点强调积极的入世价值观,这种入世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促进中国画艺术的全面发展。以上世纪著名的国画大师李可染为例,他以积极的入世心态,在传统中国画的笔墨造型中融入西方绘画技法,并将西方绘画中对明暗色调处理的方式也融入中国画中。在他的笔下,我们能够看到反映新时期社会发展面貌和人文精神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和体会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作用,这也让他的画作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传统中国画元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传统中国画教育在现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下,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传统中国画教育的现代化转化,以新的历史发展视角,探寻符合现代民众审美要求和实际需要的中国画发展新途径,从而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发展。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